2月8日,深圳市婦幼保健院,瑞澤從睡夢中蘇醒時張大了嘴巴。
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攝
在深圳市婦幼保健院NICU的暖箱里,一個體重僅360克的嬰兒正在用微弱的呼吸對抗重力。
當醫學教科書將22周定義為生存禁區時,一個被稱為瑞澤的超早產兒用138天的生命歷程,在透明保育箱里書寫著關于生命韌性的詩篇。
胎齡僅有22周3天的“瑞澤”,出生時體重僅360克,是廣東省目前為止出生體重最輕的生存極限早產兒。他的皮膚薄如蟬翼,小腳掌甚至不及成人拇指大小。
經過100多天的“生命托舉”,小瑞澤在深圳市婦幼保健院醫護團隊的精心照顧下終于可以健康出院。截至2月8日,小瑞澤已經比出生時重了近10倍,糾正胎齡42周1天,校正年齡15天。
●南方日報記者 黃思華
全球成功存活的400克以下
早產兒不足300例
因個人身體情況,劉女士(化名)懷孕之路布滿荊棘。這是她第三次懷孕,前面兩次都沒能盼來她的寶貝;當她得知自己再次孕育了一顆小種子時非常開心,積極配合醫生調整用藥和治療。
2024年9月20日,一次超聲檢查結果,卻猶如一記重錘——臍動脈舒張末期血流持續性消失,此時,胎兒剛滿21周、預估體重420克。限于目前國內外的救治能力,醫生多次勸說她放棄繼續妊娠。
這個醫學建議背后,是殘酷的數據現實:全球成功存活的400克以下早產兒不足300例,22周存活率不足35%。但劉女士手機里跳動的“肉肉”救治新聞,像一簇火苗點燃了黑暗中的希望,她毅然決定前往救治“肉肉”的醫院——深圳市婦幼保健院“搏一搏”。
9月21日,懷孕僅5個月的劉女士強忍著身體的不適,跨越100公里的路程從廣州來到深圳市婦幼保健院緊急就診。她緊緊攥著醫生的手,眼中滿是期待。
得知情況后,在醫院領導的組織下,產科、新生兒科、麻醉科的專家們連夜緊急集結,一場關乎母嬰安危的討論熱烈展開。他們仔細分析著每一個細節,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影響母嬰安全的因素,共同為劉女士和她未出世的寶寶制定周全方案。
“哪怕希望再渺茫,我們也要為這個小生命鋪一條路。”會診專家的意見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點亮了大家心中的信念,這個在醫學禁忌邊緣徘徊的生命,獲得了登陸人間的通行證。
打造精密如鐘表的
“生命維持系統”
2024年9月23日,在新生兒科的無影燈下,一場超越常規醫療認知的戰役悄然打響。
當小瑞澤呱呱墜地的那一刻,緊張的黃金1小時生命賽跑馬上開啟,整個世界卻仿佛都按下了慢放鍵:暖箱早已提前預熱,出生1分鐘內醫生成功為他建立了有效呼吸通道,同一時間護士輕柔地用塑料薄膜包裹住他薄如蟬翼的皮膚,為他抵御外界的寒冷。18分鐘內,小瑞澤被安全轉運至NICU。40分鐘時,臍動脈、臍靜脈置管順利完成,藥物與營養液通過一條條“生命通道”緩緩注入他小小的身體。
小瑞澤面臨的第一關首先是呼吸關。
超早產兒的每一次呼吸,都像是蝴蝶振翅般脆弱。產前,醫護團隊已為他使用了足療程的糖皮質激素,促進肺部成熟。出生后,又立即在產房給予肺表面活性物質氣管內滴注,以改善通氣功能。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呼吸機成為了小瑞澤與世界連接的橋梁。
經過整整73天的氣管插管、呼吸機治療,小瑞澤在糾正胎齡32周5天時撤下了呼吸機,再經過近6周的無創吸氧,到糾正胎齡38周時,成功脫離了氧氣。
在這個過程中,醫護團隊護航著小瑞澤闖過了血壓調節關、營養關和感染關,在生后100余天時,小瑞澤實現了全腸內喂養,避開了兩次感染風險,朝著健康出院又邁進了一步。
時間一天天過去,小瑞澤的體重增長理想,已基本能脫離氧氣,他的小手會緊緊抓著護士的手指,還會咿呀發聲,仿佛在向這個世界宣告他的存在。這時他迎來了生命中的又一個重要時刻:可以見到自己的媽媽了!
回憶起第一次袋鼠護理,劉女士忍不住淚水奪眶而出。“當時我把他貼在心口,那一瞬間,我感受到了他微弱卻又充滿力量的心跳。原來這么小的身體,也能暖透人心。”從最初的手足無措,到現在的熟練親昵。劉女士對小瑞澤的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