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10 元管飽” 的招牌在街頭愈演愈烈,一場關于 “低價生存” 的殘酷競賽正在餐飲業悄然上演。曾經憑借極致性價比橫掃市場的 “窮鬼” 餐廳,如今正褪去流量光環 —— 增收不增利的利潤困局、成本與日俱增的生存擠壓、賽道白熱化的貼身肉搏,正將這個看似繁榮的行業拖入深度洗牌的前夜。

一、虛假繁榮:銷售額飄紅下的利潤 “失血”
表面的熱鬧難掩深層的危機。南城香 2024 年總流水突破 16 億元,單店年均流水超千萬;薩莉亞中國業務更是助推其營業利潤從 4.22 億日元飆升至 148.63 億日元 。但繁華數據背后,是利潤的持續萎縮:南城香利潤同比下滑 35%,薩莉亞中國大陸市場營業利潤跌幅達 19.8%。
成本絞殺戰成為核心矛盾:2024 年重點城市商業街租金連續 12 個月環比上漲,餐飲服務員與廚師薪酬分別同比上漲 15.7%、12.3%。而低價策略下,客單價始終卡在 “10-20 元” 區間,食材成本占比從 40% 攀升至 55%,利潤空間被壓縮至 “刀片厚度”。某連鎖品牌創始人透露:“一份 15 元的套餐,食材成本就占 8 元,再加上人工和租金,賣一份虧三毛。”

二、內卷修羅場:從 “萬店狂奔” 到 “關店止損”
低價賽道正淪為 “資本絞肉機”。米村拌飯一年新增 800 家門店,塔斯汀擴張超 2000 家,就連必勝客、盒馬等跨界者也扎堆推出 “9.9 元套餐”。高密度門店導致 3 公里內出現 5 家同類品牌的 “奇觀”,客源被切割成碎片,中小品牌日均訂單從 500 單暴跌至 200 單。
腰部品牌率先 “踩剎車”:薩莉亞半年內關閉北上廣 11 家門店,南城香 2024 年關店 12 家。產品創新乏力成為致命傷 —— 薩莉亞菜單全年僅更新 2 次,部分品牌甚至逆勢漲價 1-2 元,直接觸發消費者 “用腳投票”。某餐飲研究員指出:“當低價不再是唯一賣點,缺乏差異化的品牌注定被淘汰。”